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凤凰文化传媒博客

教育教学和考研资料库

 
 
 

日志

 
 
关于我

张风雷ZhangFenglei 江苏省镇江市人。男,生于1967年6月。祖籍江苏丹徒。大学本科文化。代表作《张斋夜谭》(上下册,台海出版社)。

故乡,永恒的记忆  

2017-05-30 08:00:17|  分类: 镇江文化研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故乡,永恒的记忆

文/张风雷

我的故乡,也面临着拆迁的命运。前天回家,听70多岁的母亲说,老家的叔婶打电话来通知,要来量祖宅的面积了。我想发表一组纪念自己故乡的文章。
上堭村,今后也随着中国的乡村城镇化的步伐,或许将永久地消失了。上堭村,我谈不上特别热爱那个祖先们生活过的地方,但是现在绝对也不讨厌那个乡村,毕竟我的童年时光都是在那个村子上度过的。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也是五十岁的人,对它却有着一种莫名的想念和牵挂,说不清是为了什么,也许,那个就是故乡的滋味吧?
故乡的消失,或许是永久的一种疼痛。你只有在那儿生活过的人,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失落和迷惘。终于在自己的博客里发现一个关于上堭村的文章。

"上皇里,旧籍地。手足情,勿忘记。人半百,发丝稀。游四方,终归里。蒙养正,忆恩师。旧学堂,记忆凄。"(《给我的上堭》)

故乡,或许是一个人永远的记忆。我的祖父母长眠的那个地方。故乡虽说不是最美好的地方,但是真的失去了,我又为她感到难过和惋惜。中国的乡村是不是都必须消失,可否保留一下我们故土的些许记忆。中国破败的村落,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一个民族正在失去自己的“根”,一个民族正在失去自己的家乡。中国的故乡已经不再是故乡。生活在镇江,已经寻找不到故乡在哪儿了。
2017年1期《读者》杂志发表《最后的故乡》一文,文章说:我也不是抒发乡愁,我是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我只是觉得,现代社会从来没有反省过:我们所丧失的那个故乡,确实是必须被抛弃的吗?抛弃故乡的这种疯狂的运动,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我希望在上堭拆迁之后,那儿的大地上,有部门可以设立一个乡村馆或者设置一个块大碑,告诉后世子孙,这里曾经是清光绪年间《张氏宗谱》所记载的京口张氏一支源于汉代张良、张汤,唐朝张九龄之后裔的聚集之地。他们的江南始祖叫张浚。来自四川绵竹。
中国的乡村城镇化推进的速度是较迅速,以前没有觉得老家会拆迁。总认为,那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一方面是中国农民是盼望拆迁的,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有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国的农村越来越破败不堪,老家的村子早是苏北人或淮安的人家了,有一次,我回到老家村子里,有一个操着苏北口音的妇人问我:“你是哪儿来的?”我也笑了,问:“您是哪儿来的?”这是2015年我回家乡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回家以后,我做了一首《归上堭里(2015年秋)》。兹附小诗以记之。

归上堭里(2015年秋)

上堭有张氏,旧籍寻故址。
古井空犹在,日落暮归迟。

何处社庙村,今我不得闻。
久不回旧门,笑问哪里人。

善道在门头,八卦谱卷首。
柴扉虚掩掩,空说小时候。


2017年5月30日镇江丁卯寒舍



[注]


今天的上堭村根本找不到一个地方叫“社庙村”。白兔山的山名犹在。关于“里”,裴伟先生说,最早始于汉代。但是上堭村,我们仔细考察可能是始于宋朝南渡以后,我们张氏才从北方迁徙到社庙村。这在《张氏宗谱》里记载得是极清楚的。先人卜宅上堭里,说明古人是认为,迁徙是一件大事。事先是经过问神占卜的。认为那里是一个吉地。他们最终选择了一个具体的地点,就是上堭里之社庙村。也是早在张氏南渡迁徙社庙村之前,上堭里之社庙村就已经有当地的土居人在那儿生活和繁衍了。只不过后来,从北方迁徙来的张氏逐渐占据了上堭里,成为今天当地最大的姓氏。

上隍村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丹徒乡南部,东界古运河,南连丹徒县谏壁乡蔡家村,西邻西山水库,北接左湖行政村,村委会驻上隍自然村。相传清帝乾隆南巡时,"御船"航经此地,乾隆登岸察看烧砖制瓦,窑工称烧砖制瓦取的是皇上之土,因而得名,沿用至今。该村1967年初曾易名东风大队。1981年复称上隍大队。1983年撤销大队,建立上隍行政村。 不过,我经过仔细研究这个所谓的“御船说”,实际上是不够靠谱的。

关注家族史的研究,其实也是在研究镇江史。镇江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之一就是它的土著民,张氏家族已经成为镇江土著民的重要部分。文化研究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眼光和文化视角,要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文化意识。我们这一代镇江本地文化人做一些学术资料的积累,就可以为我们镇江的后人留下珍贵史料和第一手的资料。文化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我们若能认真地留下镇江本土人的家族图片和家族文字,当镇江历史下一个百年到来时,它就是不可多得的资料。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我们的上一代正在老去,新一代正在成长。这是历史规律。但一个家族是有记忆的,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有时家族的记忆,与城市的记忆是不矛盾的。一个城市的土著民的家族记忆与这个城市的文化记忆也是不矛盾的。


  评论这张
 
阅读(171)|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