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凤凰文化传媒博客

教育教学和考研资料库

 
 
 

日志

 
 
关于我

张风雷ZhangFenglei 江苏省镇江市人。男,生于1967年6月。祖籍江苏丹徒。大学本科文化。代表作《张斋夜谭》(上下册,台海出版社)。

关于小学音乐课《小蚂蚁搬米粒》的听课欣赏  

2015-12-02 16:49:28|  分类: 教学参考资料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关于小学音乐课《小蚂蚁搬米粒》的听课欣赏

 文/张风雷

今天饶有兴趣听了白晓春老师的音乐课。音乐课内容讲的是丁士风作词的《小蚂蚁搬米粒》童谣歌曲。白晓春老师以谜语导入新课。谜面是“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谜底自然是“小蚂蚁”。

白晓春老师提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小蚂蚁之间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我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百度了一下。

据说,小蚂蚁传递和感受信息的器官,大多功能都靠触角实现传递信息的方式:
1.
化学方式:蚂蚁的某些腺体在不同的情况下,能释放出不同的化学物质,弥散在空气中,产生不同的气味,而蚂蚁的触角上长着灵敏的嗅觉器官,通过触角的不停摆动,使蚂蚁感受到充分的气味信息。
2.
物理方式:敲击通过震动传递信息。
感受信息的方式:
1
、高度灵敏的嗅觉功能,因寻找食物、认路、和同伴传递信息都得靠蚂蚁的触角。
2
、敏锐的听觉功能,它可帮助蚂蚁接受外界的信息,躲避危险。
3
、运动功能,感受自己的空间位置,维持身体平衡,没有触角的蚂蚁即使在平地上也寸步难行。你自己捉一只蚂蚁来试,扯掉它的触角它只会原地打转。

我们总结了一下,小蚂蚁传递信息主要是依靠触角和气味来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所以,白晓春老师的教学就颇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她还做音律和节律方面的训练。这对于孩子们理解音乐《小蚂蚁搬米粒》歌曲的欣赏是极有裨益的。

音律和节律方面的训练:

双音节1AA2AB

多音节或三音节1aaA2aaaaA

音乐有节律和旋律的问题,语言学中也有平仄声的问题。《小蚂蚁搬米粒》童谣歌曲全文记之如下:

一只小蚂蚁,要搬一粒米,嗨哟嗨哟,搬呀搬不起。

一群小蚂蚁,要搬一粒米,嗨哟嗨哟,搬进洞洞里。

整首歌词充满了童趣、童真,音乐节奏欢快活泼,很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

白晓春分段解读、弹唱,孩子们跟唱,并且逐步加入音乐动作,对于进一步体会音乐《小蚂蚁搬米粒》的主旨和思想,起到很好的升华。一只小蚂蚁发现米粒,试图搬之回家,却搬不动;通过一群小蚂蚁的合作,在劳动的号子声中将米粒搬回到巢穴里。真有意思啊。孩子们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

另外,我获得一个新知,音乐数板。白晓春老师介绍了4/4拍的数板。数板歌词录之如下:

小蚂蚁,大家一起搬米粒。你帮我,我帮你,你扛我推齐用力。

然后,白晓春老师还介绍了艺术化的“喊号子”——嗨哟——两种节拍,小学生们随着白老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按照titita titita titititita节律让孩子们完全沉浸音乐感情和劳动快乐中。白晓春老师的音乐课上得风生水起,云卷云舒,我这个人不懂音乐,但白晓春的这堂小学音乐课,我却似乎听“懂”了。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日星期三


 后记

现在城市的孩子们真幸福,我小时候在农村读书。乡村小学只有五个班级,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级,而且没有音乐课老师。所以,整个童年时代都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基本上没有音乐的感觉,对文学创作其实是极为不利的。


【作者简介】

张风雷。男。江苏省镇江市人。生于1967年6月。祖籍江苏丹徒。大学本科文化。专门致力研究镇江(丹徒)地方文化的资深学者。

电子信箱:zhesue@hotmail.com;

联系QQ:305329099


博主推荐:

 

“子弹”虽热“夜谭”难火——也话镇江草根文人、平民教师张风雷著《张斋夜谭》
       闲考南山玉蕊花    闲话丹徒之水   回忆我的老师刘锦(地生)先生

吾家本丹徒 祠墓千棵柳——记文化名人卢冀野之子卢佶、卢佺携眷属之访镇江

扬州清曲传人卞学良 魏绍章与扬州清曲在镇江地方的传播

风花雪月话红颜  在上隍村小读书  闲话镇江古井    闲考镇江八叉巷地名的由来

夏日之旅——大连青岛纪行

绍宗楼空香犹在 斯人仙去情未了 

《揽胜诗草》及《揽胜续草》作者高禾生的家世

上堭地名的得名钩沉与时间考证

  评论这张
 
阅读(188)|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