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凤凰文化传媒博客

教育教学和考研资料库

 
 
 

日志

 
 
关于我

张风雷ZhangFenglei 江苏省镇江市人。男,生于1967年6月。祖籍江苏丹徒。大学本科文化。代表作《张斋夜谭》(上下册,台海出版社)。

关于朱同先生提出谏壁异名问题  

2015-11-30 18:09:43|  分类: 镇江文化研究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关于朱同先生提出谏壁异名问题 - zhesue - 凤凰文化传媒博客

 

关于朱同先生提出谏壁异名问题

 张风雷

谏壁在古代,又称“练壁聚”和 “涧壁”。而且这两个古地名的得名时间可能要早于“谏壁”。 朱同先生提出谏壁异名问题,我个人认为,练辟聚,当地传说与丹阳练湖有关,当地有一座山为雩山,它是谏壁的天然屏障。因此,称之为“练辟聚”。

至于,“涧壁”之称,当地没有传说。我个人认为,“涧”误写的可能性,估计不大。古人用字一般不会太随意,既然用了此字,总是有“来历”的。“涧壁”一语会不会与当地的古越河有关呢?谏壁古代传说有一个河流“越河”。根据笔者收集到的谏壁地区的古地图,我们认为,古越河的流向和走势可能呈“Y”型或剪子形。“Y”型或剪子形古越河地形说,是笔者最近研究偶然发现的,也是首次提出与大家进行学术交流。

涧的本义是山间的水沟。“涧”在《说文》中说,是“山夹水也“。在谏壁地方,并没有什么地方可以称之为“涧”的地方。古今的谏壁地貌可能由于人类的活动,会有较大的变化。今人已经无法完全知道古代谏壁地貌是一个什么具体的样子。可能古人认为,谏壁古越河是夹在京岘山和雩山一条古河流。而谏壁又正好夹在古越河的“Y”型或剪子形里,开口朝北,面向扬子江的一块陆地。所以,称之为“涧壁”。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三十日星期一


后记

 2015年11月29日,我和朱同、李德柱等人参加镇江风车山赛珍珠故居由黄胜国先生组织的一个民间文化活动,会议结束后,朱同先生拉住我问“涧壁”“练壁”作为“谏壁”的异名问题,问我是怎么理解的?现在作如上回复。其实,朱同先生也是镇江文史方面的行家,或许他对谏壁地名问题是深有研究的。

另外,笔者幸蒙李德柱先生赠送《乔国老传奇》一册。

 

关于赭衣徒的问题商榷 - zhesue - 凤凰文化传媒博客

 镇江名人王文治专题研讨活动的全体人员

关于赭衣徒的问题商榷 - zhesue - 凤凰文化传媒博客

 左一,朱同、马阿林、王礼刚等人

【作者简介】

张风雷。男。江苏省镇江市人。生于1967年6月。祖籍江苏丹徒。大学本科文化。专门致力研究镇江(丹徒)地方文化的资深学者。

电子信箱:zhesue@hotmail.com;

联系QQ:305329099


博主推荐:

 

“子弹”虽热“夜谭”难火——也话镇江草根文人、平民教师张风雷著《张斋夜谭》
       闲考南山玉蕊花    闲话丹徒之水   回忆我的老师刘锦(地生)先生

吾家本丹徒 祠墓千棵柳——记文化名人卢冀野之子卢佶、卢佺携眷属之访镇江

扬州清曲传人卞学良 魏绍章与扬州清曲在镇江地方的传播

风花雪月话红颜  在上隍村小读书  闲话镇江古井    闲考镇江八叉巷地名的由来

夏日之旅——大连青岛纪行

绍宗楼空香犹在 斯人仙去情未了 

《揽胜诗草》及《揽胜续草》作者高禾生的家世

上堭地名的得名钩沉与时间考证


[附]

关于“谏壁”古代读音问题的讨论


有人提出,大港大路和丹阳为什么读谏壁jianbiganbi的问题。

我认为,谏壁这个读音问题涉及到古代的音韵学。音韵学研究认为,古无舌面音。jqx为舌面音。古代音韵学认为,古无舌面音。jian读若gan就是正常的古音。大港大路和谏壁,在古代都属于吴地。所以,古代吴音当读若gan. 古人的发音系统和今人不一样。

我们现在的话和发音,受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受普通话影响,二是受江淮方言影响。它已经不是正宗的吴语区,丹阳话尚未完全受北方移民的影响,所以,还保留有吴音。地方方言与现在推广应用的普通话是有区别的。古吴语与今人的话和发音也是有区别的。

所以,“房间”今读fangjian古读fanggan怕是也有这样的原因。古代谏壁的“谏”,现在读jian,古代读gan。涧壁之“涧”,估计也是读gan。

《说文》解释“涧”字,“形声。从水,间声。本义: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镇江和丹徒荣炳,古代皆为吴语区域,现在已经成为北方言和吴方言的过渡地区。自北而南,吴语方言区在增强。古人发音gk可能也是分不太清的。有人说,古人发音多为浊声,且带有喉音。所以,gk多发喉音g.谏壁之音可能就演为“盖壁”了。
        2015年12月2日

著于八叉巷内。

  评论这张
 
阅读(297)|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