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姚克与青年时期的姚克完全是两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所以,我是主张年轻时要多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
姚克先生已经永远地离开我们,许多文化现象还是值得思考的。他的夫人吴雯是镇江文化名人吴寄尘先生之女。就凭这一点,我们镇江文化研究者是可以关注,也值得关注。
------------------------------------------
也谈姚克
文 汪健
欣悉海豚社于姚克逝世廿载之年编成了《坐忘斋新旧录》文集,值得赞赏和重视。
姚克确是上个世纪我们国家为数不多的一位富有才华而且精通中西文化精髓的学者。他在戏剧历史与理论、影剧创作与评论,以及对于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翻译、评析与传扬诸多方面的成就,近些年来均得陆续披露;他作为鲁迅忘年挚友,和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持续终生(以及他们的两个家庭)的友谊与交往,在鲁研与斯诺研究领域,尤其在中美人民友好与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事业中,都显现得格外丰富与有所延伸。
姚克所写忆念鲁迅的文章,除了一早见诸报刊及收入《鲁迅纪念文集》(有如《最初和最后的一面》、《鲁迅先生遗像的故事》等)以及1967年为鲁迅逝世31年所写感人篇章(大陆读者尚无缘得见)之外,窃以为,他用英文所写、发表于1936年11月的《天下月刊》(第3卷第4期)的专文(首个中译文在80年代被收入《鲁迅研究资料》第10辑中)是姚克作品当中不容忽视的成果。据介绍,此文是专为西方读者所写,实际是一篇通俗的普及性专文;并且多少是急就而成,问世之时距鲁迅去世(10月19日)不过一月。然而从文章可以看出,姚克面对他称之为“今日中国最伟大、最重要的一位作家”和一个“天生的叛逆者、斗士和领袖”,他显然并不是个一般的仰慕者或忘年知交。此文源出于他对鲁迅的长期观察了解,特别是基于他们历时4年的直接交往。他用心灵作笔写成的这篇专文,面面俱到,具有正面半身像的特点,是他有感而发的结果。它不像一些忆念文章那样感情洋溢和细节详尽,却又不同于一般写生平与作品的文章那样板着面孔平铺直叙。作者不时在紧要之处加上自己独有的第一手史料,却并无借名人以炫耀自己的沽名钓誉之嫌。它在事实上的深度与力度都不可低估。
还有关于姚克生命中的另一半,他的夫人吴雯(1922-2010)。她的一生也颇具传奇色彩。吴雯(原名迎璋)祖籍镇江。她的父亲是著名实业家和复旦大学创始人张謇的得力干将,协助张氏经营南通与上海的大生纱厂成绩卓著。吴雯毕业于光华大学英文系。她与姚克相识于抗战胜利之后的上海,在兰心大戏院。当时她想要观看梅兰芳为庆祝抗战胜利所举行的献演而一票难求。有一天她偶然发现同场演出的有一个女学生的合唱节目,便设法换上合唱团员一样的服装混了进去。正巧此时担任这家全国一流剧院经理的就是姚克。他发现了这个冒充演员混进剧场的年轻女子,听她说出了真相,却并没有赶她出去。她被带到后台,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大师,目睹了大师从一身男儿化装成为美少女的过程,并且还受经理邀请而入座在包厢里观看了演出。素来很有女人缘的姚克对他一见倾心的这位女子展开了热烈的追求。最后,他登报声明与同居的演员上官云珠脱离了同居关系。1947年5月16日在南京,姚克与吴雯举行了婚礼,前来祝贺与见证的众多名流嘉宾中有一位是曹禺。姚克早在十多年前曾将曹禺的成名之作《雷雨》译成英语在《天下月刊》发表,他还曾执导此剧英文版的演出,同样获得成功。1996年在北京,耄耋之年的曹禺在病床上会见来访的姚克女儿,谈起当年在龙门大饭店所见的婚礼盛况,依然兴趣昂然。姚克与吴雯于1948年移居香港,1968年移民美国。他们养育了5个子女,最小的是女儿姚湘。她回忆,母亲从来对丈夫和子女付予全部的爱心。在香港时,父亲在中文大学执教并且投身戏剧事业;母亲相夫教子,同时努力自强自立。她曾创立一家南风出版社;并且担任制作人,从台前到幕后协助丈夫的创作和演出。在美国,姚克先后在夏威夷和旧金山的大学里执教,吴雯依然是他的好帮手、好伙伴。他们的家庭好友斯诺曾经夸赞她的母亲智慧、能干和充满活力。
吴雯还有一段独特的传奇经历,便是她同意大利裔老妇人克莱尔·吉阿尼尼·霍夫曼夫人历时数十年的深厚友谊。克莱尔的父亲老吉阿尼尼创办了美国银行。克莱尔在暮年决定要将自己的巨额财富赠予两位华裔朋友姚吴雯与姚湘。但是吴雯母女拒绝了她的赠予,直到最后她们慨然同意作为以老人名字命名基金(总数超过5千万美元)的信托管理人,十余年来卓有成效地表达了对于青少年培养与教育的关注。
姚克于1991年12月18日离别人世。2010年7月29日,姚克遗孀吴雯走完了88岁的人生历程,在旧金山家中安然离世。她如愿被安葬在面向太平洋的一处山坡上,19年前她将与她鹣鲽情深、恩爱一世的夫君送来了这里。如今他俩重又相伴一起,永远面向他们常以无尽思绪回忆起的祖国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辑:南徐散人
[附录]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溘然逝世。姚克惊闻噩耗,潸然泪下,急忙赶到先生家里,在遗体前默哀致敬。接着他又去万国殡仪馆守灵,参与所有治丧活动。他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了一副挽联,与斯诺一同署名,敬献在先生灵前。
鲁迅先生不死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姚莘农 敬挽
姚克还同欧阳予倩与明星电影公司联系为鲁迅丧礼拍摄纪录影片,招待中外记者,担任司仪;最后又与先生的生前友好共同扶柩下葬。
鲁迅逝世后,姚克以极大的热忱,在众多英、中文刊物上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报道《活的中国》一书在西方出版与发行的消息。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鲁迅逝世后,姚克用英文写就的题为《鲁迅:他的生平和作品》的介绍文章,刊登在1936年11月出版的英文杂志《天下月刊》第3卷第4期上。姚克的这篇文章是专门为西方读者写的,也可以说是凝结着作者多年研究心血的一篇精心之作。后来,此文又被译成中文,收入《鲁迅研究资料》第10辑。
[读书手记]
关于姚克杂记
今天应蒋东哺先生之邀,在镇江“大江风云”影视基地游玩。接到北京海淀区一个名叫“陈钢”姓名的人电话,其称知道文化名人姚克之女姚湘家庭的一些情况。我已经久未能研究姚克,故将电话转给了北京的汪健女士,征求汪老师同意之后,将汪之联系电话告诉此陈钢先生。近三年陪公子奋战高考,人困马乏,记忆有误。竟将姚克的籍贯弄错了。姚克的妻子叫吴雯,是镇江文化名人吴寄尘之女。所以,姚湘的血统中有一半是来自文化名城镇江,这是作为镇江文化研究者所关注和感兴趣的。陈钢先生先生电话中问我为什么要研究和关注姚克、姚湘,怕也没有别的什么答案。
从这个新闻图片瞧,这位“陈钢”先生应该是中新社的记者吗?他既然说“自己出席了吴雯的葬礼”,这个新闻图片分析有可能是中新社的一名新闻摄影记者。当晚,我在网络上查找了与姚克相关新闻报道。此“陈钢”先生自称是一个“研究者”,未能透露更多细节,与他进行一些沟通,语言“含糊”,似乎不愿意透露什么。另一方面,他似乎又语言犀利,判断陈的文化水平层次应该不低。相关网络资料显示,“陈钢”作为中新网摄影记者他有海外生活经验和阅历,特别是留美工作经验。他打电话来说明姚湘的情况表明他对姚湘的有关情况是重视的。至少他想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我不太清楚。
我仔细在网络上寻找了一下,终于寻找到姚锡佩女士的文章《幸会姚克亲人》,这个文章对姚女士与姚克亲人见面介绍得颇为详实。由此,我猜测汪健女士可能是与姚锡佩女士共同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埃德加·斯诺第五届学术研讨会”。她们在这样的一个研讨会上认识姚克家人,并且保持某种联系和友谊。包括彼此之间的通信。《漫话著名戏剧家、翻译家姚克——兼述斯诺致姚克父女书简》就是这样的一种交往的见证。不过,姚的文章《幸会姚克亲人》中只字未提汪,由是判断,也许汪也可能并没有出席大会。姚的两篇涉及姚克亲人的文章皆开明宗旨是与纪念埃德加·斯诺的第五届学术研讨会。与姚克亲人所有的信息是大会获得的信息密切相关的。
复旦大学创始人张謇对于南通大学、扬州大学皆有贡献。我的孩子考上扬州大学,故对于扬州大学的校史亦有所关注。南通大学和扬州大学之间有着某种渊源关系,皆是与南通名人张謇有涉。吴寄尘先生是镇江的文化名人。他与张謇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我的关注。扬州大学高频宣传其校训“坚苦自立”,即是出自张謇先生。但是,我对之有些质疑和批评,认为要科学严谨表述扬州大学校训,宜分为两个词“坚苦”、“自立”。
镇江市对吴寄尘先生的研究似乎也不多。但吴寄尘先生对于家乡镇江的文化贡献是巨大的。他将自己的众多藏书捐献给了镇江绍宗国学藏书楼。这些捐赠资料是弥足珍贵的,如果能辟设一个吴寄尘先生的藏书专馆,对于文化名城镇江城市发展的意义应该更加重大。同样会引起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毕竟,文化名人姚克、吴寄尘在海内外的影响是巨大的。或许姚氏的海外后裔也愿意到镇江寻根认故。我们希望姚氏海外后裔可以到镇江故里来寻根问祖,为名城镇江的发展做一些有益的贡献。毕竟,镇江也是吴寄尘先生热爱的故乡。
现代网络是一个好东西,你想要的资料虽然越来越难以寻找,但是总可以寻找到一些信息,例如高梁先生的文章《<清宫秘史>作者姚克不平凡的一生》。在文章中出现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资料。善于利用网络于学术研究也是极好的一件事情。这些资料或许我可以理解更好地感性认识姚克其人。理解姚湘是极为出色和优秀的女性,同时也隐隐地觉得,在名城镇江的文化中,我们这一辈人更加有责任宣传好吴寄尘先生的事迹。
1992年姚氏家人归国,估计行程太紧,并没有到达镇江。我们也无缘与姚克家人谋面。希望姚兰若能归国,是不是会到云台山绍宗国学藏书楼看看。
张风雷于镇江花园寓所2017-10-6
[附录]
吴寄尘(1873~1935年),又名兆曾,字缙云,别号咏秋,江苏镇江人。1928年9月,担任私立南通大学校董。
5岁丧父。中年始协助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1926年张謇病逝,吴为张作墓志。
1928年9月,应张孝若之邀任私立南通大学十九位校董之一(1930年11月南通大学更名为南通学院)。
1930~1933年,负责并出巨资创建绍宗国学藏书楼,将自家书室"咏秋轩"藏书送往楼中收藏。1935年,因病由沪返镇,在绍宗藏书楼休养,并思考藏书楼长久规划,8月病逝于绍宗藏书楼。

本文所有图片资料均来源于网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