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凤凰文化传媒博客

教育教学和考研资料库

 
 
 

日志

 
 
关于我

张风雷ZhangFenglei 江苏省镇江市人。男,生于1967年6月。祖籍江苏丹徒。大学本科文化。代表作《张斋夜谭》(上下册,台海出版社)。

雅曲韵珠弦 乐府奏芝房  

2015-03-13 17:37:26|  分类: 学情通报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蒋雅乐

母校: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现就读: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医学实验班

爱好:主持、琵琶、乒乓球

所获荣誉和奖励:琵琶十级、江苏省高中生物联赛一等奖、物理竞赛一等奖、数学联赛二等奖、化学竞赛二等奖

座右铭:我们都不是神的孩子,我们只是有梦想的孩子。

高考诉说着不尽的回忆,每个人书写着不一样的精彩。我在这里讲述我的故事,而你,也终将亲笔画下自己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理科女,和文科男一样,是提起会让人会心一笑的物种。而一个文艺的理科女的确是一个幸福的存在。从六岁起学习琵琶,它陪伴了江边小镇上我记忆中的整个童年。小时候的迫不得已练习的乐器,终究成为了长大后不离不弃的挚友。在失落和不知所措的时候,在踌躇不知向谁诉说如何诉说的时候,音乐是倾情相随的陪伴。我想那时候的我还远远不懂得,在学习乐器的同时,坚忍、耐力、专注、协调也在潜移默化之中进入了我的生命。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高考之后,很多人会想知道所谓的经验。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并不是假大空的不切实际的敷衍的说辞,我想这园子里的很多人也许都有着与我相同的想法。在中考小小的成就之后,我便被众人以赞叹与期待的目光相待。进入高中的大门,压力扑面而来。而当时身处高一的我并没有将压力当成一回事,满心欢喜地融入新的生活。忙碌辗转于班级事务和学生会社团工作中的我,延续着初中时养成的习惯,消化课堂内容并加以适当钻研深究,借助于较强的理解接受能力,轻轻松松以四次大考三次年级第一的成绩走过了我的高一。现在站在大一的我回望高一的那段时光,更多的是羡慕,羡慕那时单纯地忙碌单纯地学习单纯地成长着的自己。

那时候很多人问我保持着年级第一的名次有何技巧,我想了想,骄傲地说,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彼时的我年少轻狂,没有超出常人的付出,便有丰厚的回报,我没有把成绩归结为艰苦卓绝的奋斗,便自然而然地将我所谓的成绩归结到习惯上去。没错,优秀是可以成为一种习惯的,它敦促你将每件事做到趋于完美结果自然不会太令人失望。但这绝不意味着你可以不付出,一个能让你受益的习惯必然是在无数的尝试与体会中形成的。然而,这样的轻松只持续到高二上学期。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是稳坐年级第一交椅的人,我只能吃力地保持着所谓的“前茅”,同时不愿放手手上的社团工作,很累,很倔强。我没有意识到高中教学已经进入复习阶段,单凭之前学习吸收新知识的那套习惯体系,早就无法支持新的学习模式,包括在后来的高三,凭借高一高二的成绩和综合素质,我顺利拿到了学校分配到的两个“新百年领军计划”名额之一。这次机会是一种激励,更多的是一种压力。然而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仍然没有去计划性地试图改变自己原来坚持的模式,当然,我的坚持和保守并没有对最后的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我仍然如愿裸分达线进入清华,这起码证明优秀仍然是一种可以坚持的习惯,但也说明它需应时而变,没有一套体系可以被歌颂到永远。

如果让我回到高三,我会更大胆地去尝试改变自己所谓的习惯。身在江苏,面对的与众不同的高考制度,对于我们而言也必然是利弊共存的。高三的巩固冲刺阶段,刷题是必要的,见识更多的题型、思路,能让你在考场上沉着应对从未谋面的题型而处变不惊。然而要想真正在高考中夺魁,浅层次的刷题还远远不够。你需要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加以更为深入的探究与钻研,注重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题海。而这样的能力,既体现在数学思维上,也体现在与语文和英语的积累上。随着高考制度的深度改革,它将以更丰富的形式更恰如其分地考察你的能力,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希望在高中学到的并将受益一生的东西。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高三教予我的另一节刻骨铭心的课便是心态的调整。南通二模是我的一场噩梦,从连续三年的年级前五、一模时的全市第一,滚落到班级十名开外,我承认那时的分数恍若晴天霹雳,让我措手不及。高三的每个背负着沉重书包的孩子都是敏感的,用试卷堆砌的厚厚的铠甲其实本质脆弱,但或许倒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堪一击。我只是遗憾没有在高三之前有过挫折的磨练,所以那时的所谓的失误才看似那么无法接受。老师、家长表现得那么小心翼翼,你会心酸,会自责,但立刻你会知道,面前的坎只有你自己能跨越,嘴角的弧度只能由你自己决定。二模之后的自己摒弃了之前的浮躁与焦虑,一心一意查漏补缺,把握最后的时间完善自我,才使得那次滑坡成为高三路上值得珍惜的回忆。

其实不仅仅表现在心态上,众多方面的调整其实别人能帮你的实在太少,有的死胡同只有你自己跳出来,才是真正的解脱。几乎每个人都会觉得有很多顽症无法治疗,比如所谓的“粗心”。我也曾被此困扰,为此彷徨,直到我意识到问题不从根本上去解决再多的努力都是徒劳。我将“粗心”的根源归结为自己思想上对题目解答的不够重视与专注,我们每天要完成数十甚至数百题的解答,很难做到每一题都全神贯注,每一步运算都精益求精,自然“运算错误”、“看错题目”等等各种让老师和自己都啼笑皆非的错误也就不可避免了。我曾经在课桌上贴上一张表,每天用“正”字记录自己因为这样的原因犯的错,用鲜红的笔直的笔画批判自己的轻率。之后的每一次练习都会以那些“正”字作为眼前的警告,我见证着它个数的减少,它见证着我解题的日趋严谨,直到达成一个星期累计下来也鲜有几个笔画的目标,那样的倒置阶梯型承载着的是我满满的成就感。

龙应台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诚然,人绝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依附于集体生存。可是走得越久,走得越远,你会越来越发现,自己走好的每一条路,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评论这张
 
阅读(72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